【引用格式】姜大源.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及功能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3):1.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
认清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与功能,要坚持问题导向,关键是聚焦三个核心问题:教育的解放性原则与功能性原则是背离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廓清职业与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一、教育原则辨释:解放性与功能性的融合
教育的解放性原则着眼于个人,强调个体摆脱思想束缚,发展个性潜能,获得自立自主的能力;功能性原则着眼于社会,强调教育服务社会需求,就业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两者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而是辩证融合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在促成个体的价值性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的价值性创造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个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不仅是使个体获得职业的最有效的教育类型,更是一种通过有效地突显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使其成为主体性的个体,从而能更快实现个体成熟的教育类型。
二、教育思想解读:职业与教育的适配
理解职业与教育的适配,需关注职业影响下的教育和教育影响下的职业。两者的适配是伴随一生的迭代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应对的过程。个体无法通过一次性的教育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关注当下确定性与未来不确定性。在当下,职业教育对接现有职业资格,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保障个体生存权;在未来,面对技术变迁,职业教育需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个体应对职业变迁的能力,赋予其发展权。
三、教育本源探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异同
职教与普教因历史起源不同,呈现基因、效能与价值方面的差异。一是基因差异。普教起源于独立的学校体系,以通识教育和学历认证为核心,基因是“单一学校性”;职教起源于学徒制,基因是企业与学校的“跨界性”,具有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特点。二是效能差异。普教若仅关注精神培养而脱离社会现实,或职教若仅侧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个性发展,均会陷入“半教育”陷阱,职业教育通过“职业实践”使个体兼具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因此可称为“完全教育”。三是价值差异。尽管有狭隘的观点认为只有普通教育具有创新驱动力,但事实证明,职业教育同样具备创新驱动力。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系统层面上,产教融合促使教育内容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更新;企业层面上,产教融合可以助力实现更优的人力资源配置;个人层面上,产教融合为个体提供更畅通的晋升通道。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上的这些思考只是在解释世界,希望一线的职业院校老师们、一线的大国工匠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们能够真正改变世界,作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